|
徐少春: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。1983年8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。 现任金蝶国际软件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,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,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企业管理软件分会副会长。
徐少春需要对手,没有对手,他会觉得索然无味。就像长跑一样,领跑的如果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,就会觉得少了点什么。回首往事,徐少春说是毅力和信念在一次次地支撑着他,一次次地超越自己。
《2001中国IT精英录》里,有一幅徐少春的特写照片:两鬓微白的头发下双唇紧闭,略带血丝的双眸凝视远方。入选“中国IT十大财富人物”的理由是:徐少春表示要做中国软件产业的“硬骨头”。
徐少春的硬派作风在业界是出了名的。这不仅体现在他对金蝶上上下下1000多名员工的管理上,还体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上。“领导者与员工的区别在于,领导始终在不断地折磨自己,员工始终在寻找快乐,而且快乐要及时地体现。领导者不断折磨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方式。”人们干事业是为了追求成功和快乐,但追求的方式不同。徐少春觉得领导就是要“为人民谋幸福”。从创业那天起,徐少春就想做这样的人,他为自己选定了一种不断折磨自己的生活方式。
徐少春很自信,觉得自己与众不同,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,这点多年来徐少春一直没有怀疑过。不知刻意还是无心,9年来徐少春的管理道路有如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里描写的“人生三种境界”,层次清晰、过渡自然,又不失哲理韵味。
境界一
时间:1991年-1997年 心态: 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 管理:人治
白描:踌躇满志、倒背双手独立城墙,徐少春讲求绝对的个人权威和英雄主义。心目中的金蝶要发展为中国应用软件十强,面对很多人对豪言的质疑,徐少春双手一挥:“当时在我的视线中,金蝶是不可挑战的。”
其实1998年前的金蝶,总共不到300人,总部的团队不到100人。回顾1997年的金蝶,一位老员工感受颇深:“1997年夏,我从南昌到金蝶面试,应聘的职位是总裁秘书。面试当天,徐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我以为,金蝶应该是一家很气派的公司,因为那时IT权威媒体上期期都有金蝶的广告,而且都是很具有冲击力的。可当我见到还在蛇口的金蝶时,心里的落差就别提了:办公室太朴素,技术支持部在走廊上,但是,年轻的徐总意气风发,说金蝶的使命是要振兴中华民族软件产业,像真的一样。”
她的感觉一点没错,当时的徐少春,一心要做大事业。像每一个刚刚起家的创业者一样,徐少春事无巨细,事必躬亲。每一个广告他都要亲自审过,广告主题也是开过N次会后的产物。“我感觉徐总上班的时间大部分都在说话,或是训人,或是开会。开会经常使用头脑风暴法,大家都必须说话,人人过关,不要章法,没有时限,越热闹越好,然后徐总来一锤定音。”上班时间的徐少春像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,高速运转,而下班后,徐少春却很少说话,通常独自在办公室呆到半夜,很少有人知道表面平静的他脑袋里思考的是什么。
那段时间,徐少春给金蝶员工的感觉是无所不能,精力异常充沛,无论晚上工作到几点,他总能在第二天早上9点以前出现在办公室里,而其他副总或中层就很难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。徐少春称这段时间的自己是“独上高楼”。
金蝶的员工说,没有徐少春就没有金蝶。因为徐少春与生俱来的野心、感染力和体力,把这支团队凝聚在一起,在别人退而求其次的时候,徐少春坚持下来了。可以说这个阶段的徐少春是“人治”,他为金蝶订立了一个“徐少春准则”—徐少春的精神就是企业的精神,徐少春的潜力就是企业的潜力。
于是,开发、市场、销售、服务所有的环节都以徐少春为核心,团结且目标明确。管理是纯人性化的,从高层到中层到员工,简单而直接,没有太多的制度可以遵循。没有加班费,照样加班;有岗位职责,但为了做好一件事,也会往自己身上揽许多别的事。徐少春的“严格”是远近闻名的,他很少夸奖别人,有些时候,得到徐少春的表扬甚至就是金蝶员工得到的最高奖赏。
一位从竞争对手那儿过来的副总感慨,来金蝶后才知道金蝶为什么可以从那么多老牌对手中脱颖而出。
“以前的一把手,晚上9点以后要在娱乐场所才可以找到,而金蝶的一把手经常是独自工作到深夜。老板都这样,员工还有什么好说的。”
虽然这种管理对当时的金蝶非常有效,但对于领袖人物来说,最明显的代价就是加速折旧。有人戏言,徐少春头发脱落的速度与金蝶发展的速度成正比。别人休息、娱乐、甚至睡觉的时候,徐少春也在思考。越是集权,徐少春就越觉得自己不得不天天加速跑。“要远远超出其他人一大截,才可以保持自己在人们心目中战无不胜的形象。”徐少春感到了“高处不胜寒”,“那时我真累,累得有些盲目。” 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05389326169
|
|